|
騎行文化的快樂燃燒
或許只有在不斷地尋求、上路,才會在生命的每一個片斷里,留下閱讀的烙印。而汕尾市自行車運動協(xié)會的“騎者”,他們在每一次旅程又會留下什么烙印呢?
與騎者相遇出于偶然。我在海豐縣城,他們騎自行車從汕尾市區(qū)出發(fā),剛好路過,一個好友兼騎友要我用小車跟隨著他們。和他們一行在蓮花山路口合攏后,我以每小時約25公里的速度隨行在他們的前后。緩行之處,陽光之下,綠葉婆娑,散發(fā)著植物特有的味道,讓人不可抗拒地想墜入大自然的懷抱中。就這樣時歇時走,晌午過后,我們終于到達了目的地——蓮花山洋公壩。
一個拐彎,就進入洋公壩的溪流,視野豁然開朗,小橋、流水、農(nóng)家引入眼簾。在一條小橋上,當小車緩緩駛過,我突然發(fā)覺在鄉(xiāng)村的小路上,小車作為便捷的交通工具,有了回歸自行車騎行的N個理由:低碳、環(huán)保、健康、快活。此時,有風吹過,大雨滂沱而下,冰涼溶解了酷熱的夏季,變得清爽而溫潤。在農(nóng)家食店里,一陣狼吞虎咽之后,食物成了騎者疲倦軀體最好的慰藉。吃飽喝足了,大家天南地北地聊起天來,一陣陣歡聲笑語漫滋著周遭,剎那間,它讓我相信,很久很久以前,在這樣的季節(jié),這樣的風雨聲里,我們永恒的微笑,慢慢地將快樂隨著溪流蜿蜒而下……小坐片刻,有人蠢蠢欲動,冒著大雨跳進了洋公壩河,像小魚穿梭在水里,又仿佛是“別看水勢驚天地,唯洗凡塵一片心”。
快樂的記憶,在他們騎行的路上畫下了一條長長的弧線,也給我留下了一個好奇的問號。當我再一次被邀隨行采風時,我欣然答應。這一次騎行的目的地是普寧,從汕尾出發(fā),沿324國道,經(jīng)陸豐進入惠來葵潭,最后到達普寧流沙,來回全程近300公里,強度★★★。對于他們來說,這是協(xié)會正式成立前的一次試騎。 2012年6月16日出發(fā)的當天,剛好是“神舟九號”發(fā)射升空,他們計劃趕在發(fā)射之前抵達目的地酒店,參與見證18時37分“神九”發(fā)射的光榮時刻。
一大早,我們一行17人,在汕尾健身廣場集結。在這群行騎者中,其中有兩對是夫妻,騎者年紀最大的已逾五十歲。我們配備了一輛后勤指揮車、一個司機、一個替補隊員、一個后勤人員,和我這個所謂的業(yè)余“戰(zhàn)地記者”,13輛自行車七點準時出發(fā),沿著品清湖畔匍匐前行。
第一天的騎行不是很順利,沿線很多路段在修整,坑坑洼洼的路面和逆向的風,增加了騎行的難度,也減弱了騎行的速度。騎者雖然艱難前行,卻也無怨無悔載負著自己的快樂,堅定地守住人生與生俱來的一種精氣神。我不是隊員,也沒有專業(yè)自行車水平,只好負責幫忙開車。這是我第一次開如此龐大的旅行車,硬著頭皮坐上駕駛室,好在速度不快,很快就適應了;腥婚g,有了一種早期閱讀三毛《撒哈拉的故事》的體驗,三毛開著吉普車流浪在撒哈拉沙漠上一種豁達。
中午一點鐘左右,我們一行先后抵達惠來葵潭。用餐之后,按照計劃,又折回原路,在陸豐和惠來交界處,參觀了林氏世鏗園,接受來自全國各地頂尖書畫家們的墻刻作品的熏陶。自行車運動協(xié)會的會長告訴我:“在當今灰色彌漫的壓迫里,選擇登陸世鏗園,也就選擇了騎行文化的快樂燃燒。”好一個“騎行文化的快樂燃燒”,我無意中又與他們口中的“文化”撞了個滿懷。
離開世鏗園,我們一路風雨兼程,騎行者的衣服被雨淋濕了,又被風干,曬干。對我而言,他們像是活躍在紅色東岸的“野外部落”。他們相互幫助、鼓氣,又像是一支作戰(zhàn)的部隊。他們一行有一個領騎人,像一支隊伍的旗幟,永遠騎行在隊伍的最前面。路況和騎行的速度,都需要領騎人做出準確無誤的判斷,才能讓隊伍保持一字或二字的隊形。而作為騎行隊伍收尾的最后一個騎行者,可以說就是隊伍的靈魂了,前面騎行隊伍出現(xiàn)掉隊、受傷、爆胎的狀況,都需要收尾的騎行者協(xié)調(diào)和幫助,并確保整個隊伍有序前進。一路上,自行車爆胎5次,其中有一輛自行車兩輪胎都爆裂,不得不于中途停下補胎,在到達池尾的時候,又下了一場大暴雨,加之有人摔倒,耽擱了不少時間。雖然我們錯過了“神九”發(fā)射的光榮時刻,卻意外地收獲摔倒人講述雨中親吻泥濘芬芳、“摔倒的面積之大小,并未超過他雙足對道路覆蓋面”的哲學笑話。晚上九點左右,我們一行受到了當?shù)嘏笥训臒崆檎写,回到旅館已是夜深時分,大家借著疲憊和酒意,很快進入了夢鄉(xiāng)。
一夜雨聲淅淅瀝瀝,延伸到一早夢醒,“忽憶山中客,深秋興若何。云煙迷谷口,風雨颯巖阿。松擁巷陰靜,泉添清響多。更憂溪澗漲,無路問藤蘿。”憶起日本人繩惟直《秋雨懷山中人》中這樣的句子,我的心不禁微微動蕩起來。其實在很多時候,我們生活的目的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學會欣賞這一個過程,學會享受一路過來的風景和心情,這才是我們活著的意義和快樂的本質(zhì)。自行車運動協(xié)會成員來自不同的職業(yè)、生活和家庭,在他們每一個堅毅的背后,都承當著壓力、煩惱和故事?墒牵藭r此刻,他們選擇了親近自然與快樂騎行,選擇了一種樂觀的態(tài)度,誠如約翰•布羅斯的《日記精華》里的深刻:“我們侈談跟大自然交流,其實交流的是我們自己……”這就是我儼然敬佩和需要學習的品質(zhì)。
吃過流沙風味早餐“果汁” ,天氣預報說今天有暴風雨,我們決定臨時改變回程的路線。從普寧流沙出發(fā),繞道揭西棉湖至河婆,抵達陸河。由于大家前一晚休息充足,體力得到很好地恢復,第二天的騎行速度明顯提高,大家熱情高漲,休息的次數(shù)減少,時間縮短。騎行者都不愿意被替下休息。協(xié)會組織者適時利用大家這份熱情,不時地進行路上隊列變化和騎行手語的強化訓練,吸引路人的頻頻注目。中午在揭西縣城又品嘗了客家的“擂茶”。到達陸河已經(jīng)是下午四點左右。然后大家兵分三路,繼續(xù)各自返程汕尾,就這樣,一次快樂的騎行,大家選擇了殊途同歸。
記得我曾經(jīng)寫過一首詩《總有一截是風餐露宿的路》用來描述這“騎者”再恰當不過了:“暴風雨將會來臨”\預言家說,“暴風雨也終將會過去”\此中的況味, 只有曾經(jīng)滄海的一滴水\掌握著跋涉者的方向,腳下的路\忠實地丈量著沙漠的深,和淺\夕陽總是那么的美好\醉心于營造夸父逐日的烏托邦\呈黃金的色調(diào),孤煙筆直的\大地上,通往遠方的理想\總有一截是風餐露宿的路\騎著匍匐的歲月,光和影交錯的線條\剝落一粒又一粒沙子的柔軟\裸露的,更具潔凈……”(楊碧綠)
該貼已經(jīng)同步到 風過品清湖的微博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