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帖最后由 陳一日 于 2012-5-9 13:21 編輯
建議把馬思聰故居擴建為紀念館
文/陳思楷
5月7日是馬思聰誕辰100周年紀念日,海內(nèi)外開展紀念熱潮。作為音樂大師的故鄉(xiāng),我市舉辦了包括馬思聰百年誕辰紀念封首發(fā)儀式、參觀馬思聰故居、馬思聰生平事跡圖片展、馬思聰百年誕辰紀念大會、馬思聰百年誕辰紀念音樂會等系列活動,聲勢浩大。政府重視“軟實力”,令人欣喜,但心中又泛起一股莫名的“空”—— “馬思聰?shù)撵`魂未歸鄉(xiāng)。”有本地網(wǎng)友如此描述心中的情感。細想,“空”之情感來源明顯:馬思聰?shù)墓腔译m回到了祖國,但長眠于白云山麓,不在家鄉(xiāng);馬思聰?shù)娜窟z物,其家人已于2002年之前捐贈給廣州市人民政府,在廣州藝術(shù)博物院設了馬思聰紀念館。而家鄉(xiāng)呢?唯有破舊的故居——門口“馬思聰故居出生地”之牌匾單薄、簡陋,有隨時墜落之感。院墻頹圮,青苔遍處,屋頂瓦片掉落一大片,只能用廣告塑料紙蓋于上面遮陽擋雨,還有些屋頂完全塌落,只剩幾根殘缺的木柱……甚至有新搭建的建筑物破壞了大院子的結(jié)構(gòu)。沒人保護,沒人看管。如此故居與馬思聰之高大形象一對比,令人汗顏。如今市科技文化中心改名“馬思聰藝術(shù)中心”,不錯,但缺“實質(zhì)”,難以填“空”。 在我看來,有必要把馬思聰故居擴建為紀念館,相信這也是不少市民的心聲。紀念館的意義在于保持文化宣傳的“持續(xù)性”。其實,“故居”也好,“紀念館”也罷,僅是形式,重要的是“有心”。我舉個例子:上海政府修繕張愛玲故居堅持“修舊留舊”,其窗戶、陽臺燈罩等不少樓內(nèi)陳設都恢復到了70年前的樣子。公寓大門上方曾懸掛著“張愛玲故居”銘牌,漂亮得很,每天都有不計其數(shù)的“張迷”到常德公寓參觀,每至假期故居更是不堪重負。游客們看什么?銘牌嗎?大家關(guān)心的,更多是曾經(jīng)居住過的人做過的事以及留下的精神財富,建筑本身的歷史價值才是其次。但若所謂“故居”只有破舊之建筑、兇猛之犬只、茂盛之雜草,興致也會被打擊得魂飛魄散,去過一次,已不想有第二次。試想,本市人民都不愿觀賞之處,如何吸引外來客人?同樣大名鼎鼎的馬思聰,如此資源為何不好好把握?汕尾是馬思聰?shù)母,魅力無可替代,想來心痛。 彭湃、馬思聰、邱東平、鐘敬文、陳炯明……汕尾的歷史文化資源不輸任何一座城市?扇缃裆俏仓l(fā)展方式有些操之過急。欲發(fā)展文化,絕非在于“一次性”的大張旗鼓。老百姓面對突如其來的聲勢浩大,容易產(chǎn)生莫名之感,甚至理解為“勞民傷財”。細水才能長流,洪水來得猛烈,但生命短暫——對于干枯的心靈,一個是滋潤,一個是沖擊。汕尾完全可以在名人研究以及文物的搜集、保存、整理、陳列等方面做得更好一些,這些才是“細水”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