鄉(xiāng)愁記憶:盤點香港的紅海灣非遺文化
提起香港,人們的印象通常就是節(jié)奏快、現(xiàn)代化的國際大都市。在香港這個商貿(mào)繁盛的現(xiàn)代都會,中西薈萃,新舊交融,形成豐富多彩的城巿面貌。隨著香港經(jīng)濟的發(fā)展和與之伴隨的城市景觀的蛻變,非遺成為近年來香港重要的文化關(guān)鍵詞,非遺保護也成為重要的社會現(xiàn)象。彈丸之地的香港,究竟有多少稱得上非遺的東西?香港既兼容外來文化,亦保留著不少中國傳統(tǒng)節(jié)慶、手工技藝和表演藝術(shù)。然而,當你認真探究香港市民的文化生活,卻能發(fā)現(xiàn)截然不同的古樸與雅致,在高樓大廈的掩映下,卻有一處非遺的工作作坊——“雄獅樓”,向人們訴說著她與眾不同的過往。
香港的一些老藝人依舊對民間藝術(shù)有著執(zhí)著的熱情,這些我們珍視的文化瑰寶與香港人的生活息息相關(guān),也與紅海灣非遺在香港的傳承有關(guān)。許祥進是這行的一位出色藝人,他創(chuàng)下的“雄獅樓”所制作的獅頭、跌打膏遠近聞名。這兩項延續(xù)百年的民俗文化,便是他和他一家這份意蘊的主要營造者。近期香港翡翠電視臺對汕尾紅海灣開發(fā)區(qū)水龜寮村旅港居民許祥進一家的非遺文化進行了專門采訪報道。
自幼迷戀鄉(xiāng)土藝術(shù) 醉心扎作獅頭半世紀
在許祥進的工作室里,放眼看去,天花和壁柜里擺滿了各種形狀各異、大小不一、色彩斑斕的獅頭,有的已經(jīng)是成品,有的還是半成品,還有部分是展示的樣品。
現(xiàn)年78歲的許祥進,自幼喜歡舞獅,迷戀鄉(xiāng)土藝術(shù),因兄妹多,家庭生活困難,在海邊長大的他不跟父親下海捕魚,而是經(jīng)常到街上的扎作店里看師傅們的巧手扎作獅頭。那簡簡單單的竹絲曲篾,經(jīng)過手指的勾勒,最后變成氣勢逼人且逗趣的獅頭,太神奇了!他決心學習這門工藝,用心鉆研獅子等民間藝術(shù)的制作技術(shù)。
扎一個獅頭,往往要用一周的時間,有10多個工序,但主要的工序大概有4個:首先用竹架扎出醒獅的基本形狀;接著再糊紙和貼綢,把獅頭的雛形制作出來;然后在獅頭上描圖裝飾,勾勒出五官和各種裝飾圖案;再為獅頭裝飾上各種絨球和毛飾。
由于流傳到紅海灣一帶的彩扎獅頭是由中原駐海防官兵傳承而來的,獅頭造型與戲劇的臉譜藝術(shù)相結(jié)合,所以對彩色更加講究。顏色的不同可以表現(xiàn)不同的性格,獅頭造型所謂五彩劉備面、紅獅關(guān)公面和黑獅張飛面等,色彩各異,性格各異。所以老藝人們都會說,獅頭最后完成,有沒有神采就要靠寫色表現(xiàn)的。由于寫色的色彩要自己搭配把握,手工繪制,能不能寫出醒目的色彩也是很考驗師傅的水平的。
作為中西文化交匯的大熔爐,香港擁有無可取代的歷史文化特色。這樣一個地方,有許多宗族把傳統(tǒng)習慣一直沿襲至今。今天我們說“傳統(tǒng)文化傳承”與“匠人”"精神,總是會第一時間想到鄰國日本。或許是因為他們用一生的光陰努力做出滿意的茶杯、精制木雕,并將手藝代代相傳;而在香港,也有這么一家人,為了把彩扎獅頭這一傳統(tǒng)文化藝術(shù)、藝伎傳承下去不屑努力著,10年、20年、30年……始終如一,不忘初衷,一直在努力著。
許祥進自1966年移居香港以后,為了讓這一傳統(tǒng)手藝繼續(xù)得到傳承,與家人一起守住了紅海灣扎作跡藝,半個世紀以來一直在細細琢磨竹架結(jié)構(gòu)的韌性與彈力,又在著色上倍下功夫,由于對藝術(shù)的執(zhí)著追求,加上天資聰明,他制作獅頭既有傳統(tǒng)喜慶的風采,又威風凜凜,扎作出了風格獨特很受香港市民的喜愛的獅頭。
傳承非遺的文化記憶 子承父業(yè)繼續(xù)鉆研手工藝
出生在香港的許祥進之子許嘉雄,6歲開始就在他的父親手把手教導下,開始接觸扎獅頭工藝。令許祥進欣慰的是,他的兒子許嘉雄對這門手藝比較喜愛。自小耳濡目染父親扎獅子,許嘉雄自1992年中學畢業(yè)后,就心甘情愿地回家做手工藝,許祥進對此覺得很欣慰,因為這意味著這門手藝能夠傳承下去。
扎做一個獅頭是很費功夫的事情,且需要的時間是非常的長,對人的耐性是一種極大的考驗。由于扎獅頭是純手工制作,制作一個獅頭,從扎到裝,耗時7、8天是常事,最快也要4、5天。扎獅頭最難的地方在于造型,給了尺寸要會看,還要根據(jù)自己的審美來做,有些尺寸一樣,但是形狀不一樣的就要靠自己的審美,獅頭的形狀,每一個口,鼻子都要扎出來。
等寫色完畢、水彩晾干,就可以送到最后一步工序——裝。必須將黃、紫、黑等各色絨毛粘在獅頭上,再裝上眼睛、皮毛、觸須等,一個活靈活現(xiàn)的獅頭就做好了。一個出色的獅頭,凝聚了手藝人的多少心血!
“我跟了父親30多年才自己獨立制作一個獅頭”許嘉雄說,若要想成功就必須要堅守一種“工匠精神”,不能急功近利,要有恒心和興趣才行。
與時俱進不斷創(chuàng)新 做一門手藝要精益求精
“傳統(tǒng)獅頭額花紋,按京劇中劉、關(guān)、張的臉譜勾畫,色彩鮮艷的是劉備,以紅色為主的是關(guān)羽,黑色為主的是張飛,而許家獅的美學特點就是額頭高、角直、眼大、眉精、杏鼻、口大有笑容。"許嘉雄說。
在香港筲箕灣制作獅頭,一個好的手工獅頭,需要時間打磨。我們一天工作11小時,一天才能扎出一個獅頭的骨架。獅頭扎雖然步驟少,但每個步驟難度高。導致手工獅頭的產(chǎn)量低,獅頭制作包括了扎、樸、寫、裝四個環(huán)節(jié)。先用竹篾、砂紙為主料扎出獅胚;再用砂紙、紗綢為原料樸獅,一般里外蓋三層砂紙,中間夾以紗綢把獅胚糊起來;寫即用油彩上色,勾畫花紋;最后組裝時,要用可活動的連接裝置把下巴、睫毛和耳朵裝上,以便這些部位能自由開合。
這其中,扎和寫是最難的,扎作完全靠藝人的眼力、手藝熟練和實踐經(jīng)驗。扎獅胚,選料嚴格,講究用廣西的竹子,獅頭方能輕盈、靈活,舞動自如。而牢固的獅頭能承受100多斤的重量而不會損壞和變形。
“愛好、傳承、求精、創(chuàng)新”是我的座右銘。就拿獅頭上的這個角來說吧。我都會想出好多種:竹筍角、龍角、紅鷹展翅、二龍戲珠、九龍戲珠等,與時俱進、不斷創(chuàng)新。
由于許嘉雄早已成為香港有名氣的獅藝制作高手,訂單絡繹不絕,雄獅樓獅頭的銷售不僅覆蓋整個香港和出售到東南亞,甚至更遠銷至歐美,回頭客不斷。店面幾乎少有現(xiàn)成的存貨,如需購買要提前預定。而傳統(tǒng)手藝更多的是需要傳承,而非懷念,我們期待,在歷史長河推移的過程中,許嘉雄雄獅樓獅頭扎作工藝在他和他的父親的不懈堅持和追求下,繼續(xù)在香港發(fā)光發(fā)熱。
附1; 許嘉雄在扎作獅頭
微信圖片_20201214101642.jpg (242.01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36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20-12-14 10:17 上傳
附2:雄獅樓制作完成獅頭
微信圖片_20201214101657_副本.jpg (201.52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30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20-12-14 10:20 上傳
|